10月23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生物質能源分公司,工人用機器將農林廢棄物切片。 這家分公司投資2850萬元,建成恩施首個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加工廠,將木材廢料、玉米稈、煙稈等農林廢棄物作為原材料,經過切片、粉碎、過篩、烘干、制粒等流程,制成可直接燃燒的生物質顆粒燃料。這種
生物質顆粒燃料經炭化后的每公斤發熱量高達4800至5400千卡,燃燒產生的污染少,是一種清潔能源,既解決了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的污染問題,又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生物質顆粒燃料是經過
木屑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等生物質成型機壓制生產的,如下圖所示:

中國在治理環境污染問題上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有外媒分析稱,中國意識到,必須減少對燃煤的依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對電力行業進行改革將有助于增強其競爭、加大對污染能源生產者和配送者的懲罰力度、提高使用清潔能源的積極性。
《經濟學家》10月25日(提前出版)報道說,在過去30年里,中國在經濟、國際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過中國部分重點行業沒有向市場開放,電力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能源需求越來越難以滿足,且環境治理壓力不斷增加,改革已勢在必行。
中國意識到,必須減少對燃煤的依賴,增加更昂貴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去年的新建發電能力中,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過化石燃料和核能。
中國需要滿足城市人口猛增的用電需求,同時保持電力行業的平穩運行。這兩方面中國都做得很好,用電管制的情況很少出現。但讓官員們煩惱的是,城市遭遇“霾”伏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人們的抱怨也越來越多。中國意識到,其國際聲望部分地取決于減排力度,因此,中國必須戒掉對燃煤的依賴。
然而,改革進程卻受到了電力巨頭的阻撓。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能源轉型研究所形容稱,這些企業手中掌握著輸電配電和大部分非可再生能源的大權,常常抵制各級監管。
一大問題就在于中國的“調度”制。美國非政府組織“國際電力監管援助計劃”在報告中指出,大多數國家實行電力調度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包括環境成本)。在中國的管理條例中,似乎也鼓勵類似做法:即電網運營商應當優先考慮高效、環保的電力供應。然而實際情況是,電網運營商更傾向于幫助燃煤電廠收回投資成本。
因此,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商發現他們的困境不僅限于高昂的技術成本。中國大部分清潔能源都遭到了浪費。例如風力發電,即使近幾年來技術有所進步,但全國平均棄風率仍在10%左右。2011年至2013年間,英國該數值已低至2%以下。
2007年,中國政府在5省啟動試點改革,鼓勵更高效的電力調度,但收效甚微,沒有得到進一步推廣。“國際電力監管援助計劃”北京辦事處工作人員稱,該計劃遭遇反對,是因為燃煤電廠的盈利被清潔能源提供商轉走了。
在中國用電高峰期,幾乎所有可用電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所以不用進行調度。穆迪分析師鐘汶權(Ivan Chung)表示,隨著經濟增長放緩,電網運營商現在可以趁機實行合適的調度策略。調度改革將有助于增強電網行業的競爭、加大對污染能源生產者和配送者的懲罰力度、提高使用清潔能源的積極性,并有利于建設一個強大的監管機構。中國政府的官員大多贊成這樣的改革,計劃經濟留下的最后一塊堡壘還有待打破。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木屑顆粒機
m.ac123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