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谷比
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規(guī)范(農業(yè)行業(yè)標準NY/T 1701-2009)對草谷比所做的定義是:某種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秸稈產量與籽粒產量的比值(NY/T 1701-2009)。這個概念用于非禾谷類作物是不確切的,因此,謝某根據國外概念殘渣系數(residue factor)提出了“秸稈系數”的概念,可適用于所有作物的秸稈和經濟產量的比值(謝某等,2011 a/b)。畢于運給出的定義是:指農作物地上莖稈產量與經濟產量之比,又稱為農作物副產品與主產品之比(畢某等,2009)。“經濟產量,是指人們需要的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主要產品的產量。
因為草谷比是由農作物經濟產量推算秸稈理論資源量的重要依據,所以對于秸稈資源的評價,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要完整地理解和合理的使用該指標,作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草谷比受水分影響很大,因此,在給出某種作物的草谷比時,需要標明水分。目前多數文獻給出的草谷比多以晾曬風干后秸稈的含水率為基準。秸稈晾曬風干后的含水率一般為10%~15%。
(2)準確理解幾種作物的草谷比含義。水稻的草谷比是指稻草和稻谷產量的比值,因此這里的“草”不包含稻殼;棉花的草谷比是指棉稈和籽棉的比值,由于國家統(tǒng)計數據中棉花產量是皮棉產量,因此,采用該指標計算田間棉稈產量時需要換算成以皮棉計的草谷比,同時還要減去棉籽的產量(謝光輝等,2010)。
(3)作物的品種、收獲方式和栽培環(huán)境、種植區(qū)域等對草谷比均會產生影響。中國農村能源綜合區(qū)劃協作組在其1983年編寫的《農村能源調查大綱》中,提出的玉米谷草比為0.5,即草谷比為2,1998年國家農業(yè)部和美國能源部聯合編寫的《中國生物質資源可獲得性評價》中也將玉米草谷比定為2,田某等2008年研究得出的玉米的草谷比為1.25(崔某等,2008)。這種變化應該與栽培和育種技術提高后使得玉米的收獲指數提高有很大關系。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農業(yè)大國而言,為每一種作物確定一個能被大家廣泛接受的草谷比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許多文獻對我國秸稈資源量的評估結果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所用草谷比的不同。表3.1歸納總結了一些重要文獻所給出的草谷比情況。
不同文獻給出的作物草谷比
作者及文獻號 |
草谷比 |
稻谷 |
小麥 |
玉米 |
豆類 |
薯類 |
棉花 |
花生 |
油菜籽 |
芝麻 |
麻類 |
甘蔗 |
牛某 |
0.9 |
1.1 |
1.2 |
136 |
0.5 |
3.4b |
0.8e |
1.5 |
2.2 |
- |
0.06 |
謝某 |
1.0 |
1.17 |
1.04 |
1.5m |
0.58e |
2.91f |
1.14 |
2.57 |
2.01 |
1.22/2.23g |
0.06h |
農業(yè)部 |
0.623 |
1.336 |
2 |
1.5 |
0.5 |
3 |
- |
2j |
- |
2.5 |
0.1 |
田某 |
0.68 |
0.73 |
1.25 |
- |
- |
5.51 |
- |
1.01 |
- |
- |
- |
張某 |
1.323 |
1.718 |
1.269 |
1.295m |
- |
1.613 |
1.348 |
2.982 |
5.882 |
1.808n |
- |
韓某 |
0.97 |
1.03 |
1.37 |
1.71 |
0.61 |
3.0 |
1.52 |
3.0 |
0.64 |
1.7 |
0.25 |
a.秸稈按晾曬干重計算,含水量一般在6%~15%;b.秸稈與籽棉的比值;c.花生秧與花生果的比值;d.取文獻所給出的平均值,秸稈按于重計;e.根據文獻提供的甘薯和馬鈴薯草谷比取平均值得出;f.按皮棉計算的草谷比,且扣除了棉籽的產量;g.1. 22和2.23分別為黃麻和紅麻的草谷比值;h.甘蔗頂梢及葉干重之和與蔗莖鮮重之比;i.未注明秸稈含水率;j.油料;k.秸稈含水率以15%計;1.根據全國300個農業(yè)氣象試驗站作為收獲資料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草谷比,秸稈按干重計;m.大豆;n.胡麻;0.未注明秸稈含水率。
關于水稻的草谷比,考慮到牛某和劉某(1986)、張某和朱某(1990)計算的秸稈含水率不同,這兩個文獻給出的值基本是一致的;中國農業(yè)部和美國能源部(1998)、崔某等(2008)給出的值相近,而且比其他文獻給出的值明顯偏低。對此問題,畢于運認為影響水稻草谷比的因素除了水稻產量,水稻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連作晚稻和單季晚稻草谷比平均取值為1. 15左右,連作早稻草谷比平均取值為0. 65左右。而目前早稻的種植面積只是水稻總播種面積的1/5,在不區(qū)分早、中、晚稻的情況下,把水稻草谷比取值為0.9~1.0較為客觀。作者比較贊同這一觀點。
上述文獻給出的玉米草谷比,除了中國農業(yè)部和美國能源部(1998)給出2外,其他文獻給出的值均在1~1.40玉米草谷比取值2被許多文獻采用。張某1990年給出的取值也僅為1.269,目前在玉米育種和栽培技術都取得重大進步的情況下,用該值來對我國玉米秸稈資源進行評估是不恰當的,人為抬高了玉米秸稈的資源量。
隨著矮稈小麥品種的大量推廣,小麥的草谷比呈現下降趨勢,張福春1990年給出的取值為1. 718,田宜水2008年給出的值為0.73。采用后者較適合目前的情況。
2、資源密度
資源密度是指某一區(qū)域單位面積所生產秸稈資源的量,表明資源的豐度及經濟性。從資源收集的角度來看,這一指標越高,則秸稈資源集中度高,收集半徑小,收集成本低,資源化利用的經濟性好,適合規(guī)模化開發(fā)利用。資源密度較小時也并不意味著不適合利用,而只是表明不適合規(guī)模化利用,可適用于分散式利用。
3、有效收集時間
有效收集時間是指農作物秸稈在作物收獲后,在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的前提下可供收集的時間。有效收集時間直接影響秸稈的實際可利用量。
(轉載請注明:富通新能源顆粒機
m.ac123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