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種豬飼料原料的冷加工工藝中,錘片機粉碎處理也許是應用最廣泛的。多數常規的原料,如大麥、玉米、小麥、高粱和燕麥在生產中幾乎都是利用
錘片式粉碎機進行加工。但在上述原料中,特別是對于小麥和燕麥,選擇何種篩片進行粉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如果將小麥粉碎的過細,飼料黏性就會增加,采食過程中極易引起糊嘴現象,從而導致適口性降低;如果粉碎的過粗,小麥的利用率就會變得很低,但用對輥式粉碎處理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對于燕麥的粉碎,目前有限的資料表明,較小的粉碎粒度對于提高其利用率是必要的。粉碎燕麥時,篩孔直徑小于5.25mm,不會對其利用效率造成明顯的影響;但當篩孔直徑等于或大于9mm時,就會降低燕麥的利用效率。與此相對的是,對燕麥進行對輥式粉碎處理,如加工的很均勻且很扁時,其利用效率與用篩孔直徑小于5.25 mm的其他任何粉碎方式的利用效率相同。另外,不同粉碎工藝對玉米和高粱利用率的影響與燕麥相似。

專業術語“壓片”通常表示谷物在對輥式粉碎處理之前所進行的加熱或潤濕的過程。因此,壓片玉米在進入蒸氣倉前首先需進行破碎處理,之后將其浸泡1~2d,使水分含量達到約20%。然后將蒸煮后的玉米通過重型對輥式粉碎機進行加工,使最終的水分含量降至約14%。目前,這種加工過程對玉米的調制主要包括:1)去除玉米胚芽,僅留下無胚芽的部分進行壓片處理。2)在蒸氣倉內,使玉米水分增加,同時進行蒸煮加工。日糧中壓片玉米的比例較低時,其適口性很好。但當壓片玉米比例很高(如85%),特別是在濕料飼喂或玉米沒有粉碎即飼喂的情況下,適口性變得非常差。關于蒸氣壓片加工過程對玉米營養價值影響的研究結論還存在分歧,其原因也許可部分歸結于不同壓片工藝間的差異。
膨化處理是一種干熱形式的加工工藝,通常指谷物在加熱或加壓的情況下突然減壓而使之膨脹的加工方法。雖然,目前關于膨化飼料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的資料較少,但至少有一篇文獻指出,飼料的膨化處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
微爆化處理是用混合氣體將陶瓷體加熱到一定溫度后,使谷物通過這些陶瓷體,將谷物進行對輥式粉碎和冷卻處理。與膨化溫度(280℃)相比,微爆化加工過程的溫度通?刂圃140~180℃。但微爆化處理在這個溫度下的暴露時間為20~70a,比膨化處理的時間(5~6a)長。最近的資料顯示,對生產性能影響來講,陶瓷體加熱后的對輥式粉碎過程的重要性需進行重新認識。早期研究表明,這些加工過程可改善大麥的營養價值,顯著提高玉米的營養價值,但對小麥營養價值影響的結論并不一致。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爆化處理對于改善豬飼料中小麥的營養價值并無顯著作用。另外,一些關于微爆化試驗中所使用谷物的水分含量可能很低,研究結果充分證明了這種加工工藝對生產性能的改善效果。因此,為了使試驗條件一致,并取得理想的結果,谷物在試驗前應進行預浸泡處理,使水分含量達到21%。
在
顆粒機制粒工藝中,飼料組分在壓力作用下被擠出顆粒機的
環模。制粒過程本身就可對飼料進行摩擦加熱。大多數的飼料企業在制粒之前已對飼料進行了蒸氣加熱處理,但也有一些企業并不采用蒸氣加熱處理,即冷制粒,僅是依靠顆粒機的壓力使飼料擠出環模。因此,制粒工藝包括干制粒或濕制粒過程。
關于顆粒飼料對生產性能影響的研究很多。大量的相關資料指出,制粒過程可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并且對多種原料進行的不同制粒處理均可提高豬的生產性能。制粒加工對豬生產性能改善的原因有多種,其中較為明顯的就是顆粒飼料在飼喂過程中可明顯減少浪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制粒過程對飼料物理和化學特性的改變才是提高豬生產性能的真正原因。制粒過程可降低飼料中的水分和粗纖維含量,增加干物質含量,提高能量消化率,并且改善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在限飼條件下,豬肥育全程使用顆粒飼料,其減少的十物質損耗和改善的能量消化率可增加10%的消化能,但顆粒飼料的這種改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粒的具體過程。因此,制粒過程中的物理壓力對其作用的影響可能遠大于蒸氣加熱。有些研究表明,干制粒處理的飼料中有機物的消化率和飼料轉化率最高。
(轉載請注明:富通新能源顆粒機
m.ac123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