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地球每年綠色植物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00多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于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僅為3%左右,開發和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我國是糧食大國,也是農業生物質特別是農作物秸稈生產大國。我國去年糧食產量達到6.07億噸,按谷草比1:1.5計算,農作物秸稈產量9億噸以上。
千百年來,由于受到傳統理念和技術的束縛,特別是在傳統農業條件下,我們對農業生物質的基本屬性和地位缺乏應有的認識。很長一個時期,人們往往把農作物秸稈等農業生物質視為農業“廢棄物”、“副產品”,把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廢棄、焚燒和丟掉。因此,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實現“變廢為寶”,首先要必須破除傳統觀念,創新利用農業生物質的新理念。
樹立農作物二元結構成果的理念。農作物既有果實成果,也有秸稈成果,要把秸稈也看作為農作物的一種成果。
樹立農作物秸稈是重要農產品和重要農業生物質資源的理念。現代技術加工條件下,秸稈已經成為農產品加工的原料,應為其提位正名,即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農產品。農作物是重要的太陽能的轉換器,農作物把一部分太陽能轉化成人類生存需要的食物能量,同時也把一部分太陽能轉化成秸稈能量。因此農作物秸稈是可儲存和移動的生物質資源,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和可觀的收益預期。
樹立農作物秸稈具有綜合加工價值的理念。農作物的應用價值非常廣泛,可以加工成能源、生物質建材、生物質肥料、生物質飼料,還可以作為基料發展食用菌等。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向農業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多項技術結合和應用可開發多種產品。
樹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就是“撿回另一半農業”的理念。據有關專家測算,農業投入的一半用來生長籽料,一半用來生長秸稈。從熱量角度看,秸稈燃燒值約為標準煤的50%。一噸秸稈的營養價值與0.25噸糧食的營養價值相當。我國農作物秸稈理論產量為9億噸,若全部用于燃料可折合約4億噸標準煤的熱值。
我國農業生物質資源要走綜合開發利用之路,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每年我國有約9億噸秸稈,0.8億噸林業剩余物,30億噸畜禽養殖糞便,1.5億噸生活和有機垃圾,以及10幾億噸農產品加工的廢水廢渣,如果把這些生物質的東西收集起來進行加工利用,走多元化綜合開發利用之路,前景非常廣闊。
農業生物質資源在我國有廣闊前景和產業基礎,有很好的資源條件。現在我國沼氣利用的總量達到160億立方米,占我國燃氣利用總量約7%;全國生物質發電780萬千瓦,在發電裝機容量12.5億千瓦的0.6%。隨著近幾年大中型沼氣工程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建設、以及生物質能源利用的步伐加快,上述規模還會不斷增加。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物質產業發展的政策舉措。但從生物質能蘊藏和生產規模來看,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潛力仍然很大。據統計,目前巴西乙醇燃料應用已占該國汽油燃料消費量的 50%以上;瑞典生物質熱電聯產年發電量約 1000 億千瓦時,占全國能源消費量的16.5%,占供熱能源消費總量的68.5%;丹麥的生物質直燃發電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50萬噸,提供全國5%的電力供應;美國和奧地利生物質能分別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4%和10%。
就政策層面而言,目前我國生物質產業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如,2009年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確了生物質能源是一種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有立法做保障。目前農業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相繼推出相應發展規劃,同時還制定了若干具體的政策措施。如國家拿出一定補貼鼓勵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發電優先上網,電網公司全部收購上網電量,全時段各地區上網統一電價為0.75元。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出臺了2015年農村沼氣工程轉型升級工作的方案,還出臺了秸稈氣化的工作方案,鼓勵大型沼氣和氣化項目建設。
進入新世紀,生物質利用技術不斷進步,利用領域不斷拓展,生物質資源價值和商品屬性日益增強,包括我國在內的不少國家都把發展生物質經濟作為重大戰略,美國等國家更是制定了生物質產業發展的路線圖。經濟發達國家奮勇爭先,發展中國家努力迎頭趕上,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生物質能與生物質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目前,與美國、歐洲等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能力總體還比較落后,應把生物質能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放在首位。重點加快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技術創新,加強核心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加快成套設備國產化步伐,降低投入成本。加強秸稈飼料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技術的研究,加大青貯飼料和氨化等成熟技術的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強技術集成和配套,完善綜合利用技術體系,實現生物質資源的“吃干榨凈”。
二是重視和發展生物質資源生產。根據我國土地、淡水資源稀缺情況,生物質資源的利用前景等因素,理順和科學制定生物質資源及其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合理的生物質資源收購政策,使農民獲得合理收益,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由于不同類型的生物質資源,其能量和營養價值差異很大,因此,在優化生物質資源生產結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類農業生產成果的綜合產出。特別是生物質資源生產要與種植業生產布局結合起來。在優化種植業布局時,要考慮生物質資源的高效、便捷利用和綜合利用能力。要統籌種植業、畜牧業、飼料業和生物質能源的發展,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是加強生物質資源的管理。加快研究制定利用生物質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和政策措施。要進一步完善生產加工和流通管理機制。生物質資源和其它產品一樣,也是集中收獲,全年消費和利用。應建立健全相應的儲備辦法,保證生物質資源均衡供應。加大對生物質綜合利用的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物質綜合利用領域,加快利用外資的步伐。
四是制定和完善生物質資源的收儲、加工和流通政策。由于生物質資源分布廣、密度低、收獲季節性強,收集和儲存比較困難,要研究建立生物質資源收集、儲存、運輸管理政策和機制,保證生物質資源數量和質量。在利用生物質資源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新領域,要研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進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和產品順暢流通。
五是創新生物質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目前各地已經形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生物質生產、儲運、加工、科研、營銷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在生物質產業發展的鏈條中,農民、農村經紀人、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類市場主體,基本形成了分工合理、各司其職、各得其利的產業鏈和價值鏈。要進一步總結生物質經濟的模式及特點,不斷完善生物質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引入政府購買服務、BOT、PPP等多種生物質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
六是制定質量標準,完善監督管理。應從一開始就注重制定生物質能源產品的質量標準,健全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監督管理隊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對關鍵產品統一標準,確保生產質量。同時,對生物質能源轉化過程中的機械設備和技術體系也應實施嚴格的標準并依法監督執行。現有機械設備和技術體系千差萬別,對原料的要求各不相同,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技術標準,并將其納入相應的法規政策體系中貫徹實施。
(本文為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8月22日在2015中國(興安盟)秸稈產業化大會上的發言摘編,仝曉波整理)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秸稈顆粒機m.ac123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