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第七屆中國國際生物質能大會在京召開。來自中科院、林科院、清華大學、北航、中國農業大學等近30家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協會人士分享各自在生物液化燃料、生物燃氣、生物質發電供熱生物質能領域三大主題的研究進展與成果,并對生物質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建言獻策。
“應得到國家層面更多重視”

“發展清潔能源,推動能源革命”是這一屆國際生物質能大會的主題。在不少專家看來,在新的發展條件下,與風能、太陽能相比,生物質能應該有更多新的發展機會。因為減少霧霾、減少PM2.5的一個主要手段是生物質能得到有效利用,這也是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動因。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吳創之指出,風能、太陽能只是減少了燃煤的消耗,但是生物質能可以供熱、供液體燃料,可以提供環境治理的相關技術、污水等。“一般來說,風能和太陽能主要是以規模化發電為主,但我國目前更重要的問題不是電力問題,而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生物質能恰好在大氣治理、廢棄物治理這方面有獨特的作用,所以我覺得在近十年內,生物質能應該在國家的層面得到更多的重視,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結合新型城鎮化
生物質能發展空間巨大
吳創之特別強調,在今后十幾年中,生物質能產業應該更重視其在新型城鎮化中的應用。在他看來,風能不可能為農村利用。太陽能發電,其投資和價格問題又很難為新型農村所能承受。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專門提出,到2020年城鎮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3%的目標。
“這13%的可再生能源里,我覺得至少有10%應該是生物質能。雖然到目前還沒有很具體或者很可行的行動方案,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只要重視了,推動就有機會。”吳創之說。
吳創之指出,從應用角度看,圍繞新型城鎮化,適宜推廣生物質能的幾種途徑:一是家用的直接采暖;二小型熱電氣聯供的綜合利用系統;三工業園區的供熱系統;四村鎮的環境治理需要的生物質能技術。從技術角度講,諸如沼氣、發電、生物柴油、纖維素乙醇等大部分技術仍是需要依靠補貼推動,但生物質的供熱、采暖、生物質氣化技術目前基本已成熟,是可以盈利的。
傳統思路行不通
歸納起來,當前在生物質能源行業,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的技術如發電和液體燃料因為技術含量高,成本也高。農村應用領域有利可圖但又不受重視。
生物質能缺點是多而分散、質量參差不齊,規模化利用比較難。在專家們看來,這正契合目前生物質能在新型城鎮化分布式利用的一些基本特征,但需要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推動其發展。而用傳統能源工業的思路發展生物質能,特別是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的生物質能,是行不通的。
吳創之建議,第一,在對生物質能的戰略定位上一定要以服務國家節能減排、服務新農村建設這樣一個思路來走;第二,生物質發展有區域性,應該在能源需求大的地方長江地區、長三角、環渤海等,發展生物質能產業;第三,應盡快建立一套生物質能產業的技術設備國家標準以及監管標準,以服務規范行業未來發展。
對于補貼問題,吳創之特別指出,“企業不能把補貼或者國家的經濟政策支持當成一個救命稻草,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能賺錢,才是生物質能行業發展的比較靠譜的一個前提。”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生物質能源m.ac123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