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站在國能浚縣生物發電有限公司高聳的煙囪下,公司綜合部經理趙洪遠介紹:“電廠裝機容量是30兆瓦,目前國內生物質發電項目最大的就是30兆瓦了。”作為一個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項目,它的意義首先在于以秸稈之類的可再生資源部分替代煤等化石燃料,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而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灰可制成鉀肥還田,渣可以制磚,這些,基本已經是“循環經濟”的模式了,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生物質顆粒燃料。


“玉米稈、高粱稈、花生殼、碎木頭都能燒,每天投料1000噸。”爐前工張師傅是附近的村民,電廠投產后就來這里上班了。張師傅說,附近農村像他這樣進電廠當工人的不少。燒秸稈發電不只吸納了農村勞動力就業,還促進了農民增收,電廠每年消耗秸稈等農林廢料30多萬噸,支出收購款8000多萬元,在浚縣乃至鄰縣農村,圍繞電廠燃料的收購、加工、運輸,都成了很好的增收渠道。 電廠效益如何呢?趙洪遠告訴記者,秸稈收購價、人工、運費逐年上漲,電廠始終面臨著成本壓力,此外,還有生物質能源利用缺乏規劃帶來的收購難等問題。盡管國家去年7月上調了入網電價,企業仍處于微盈利狀態,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各方共同支持。